您現(xiàn)在所在的位置是:張家界旅游網(wǎng)首頁>>張家界民俗風情
張家界民俗風情
張家界潑水龍又叫“澆水龍”,于唐朝時期由移居本地的白族興起演變而成,在永定區(qū)的尹家溪鎮(zhèn)西尹村、莫家崗村十分盛行,是當?shù)?a class="insidelink" href="http://www.pinpaicheng.cn/fengqing/1130174734.html" target="_blank" title="土家族">土家族,白族、苗族在天熱干旱時節(jié)求雨祈福的一種形式。一旦出現(xiàn)旱災(zāi),當?shù)仡^面人物就會出來組織潑水龍,演出極其隆重。 潑水龍,是用柳樹條扎成,由龍頭、龍身、龍尾和滾寶組成。龍的全身一般為12洞,即每月一洞,閏年為13洞。龍身不糊紙,不披布,只通插柳條,取“愿得柳枝甘露水”之意,并有魚、蝦、蚌、蛤等執(zhí)事陪襯。龍頭有眼、鼻、嘴、舌、角、須,形象逼真,龍尾翹上,能左右搖擺。舉龍頭的人一般為土家山寨有名望的長者,龍身、龍尾可由任何人舉。滾寶,也是用柳條編成如圓球狀,在龍口前上、下、左、右飛舞,形成“龍搶寶”。表演時赤膊者沿街舞龍,圍觀者以水潑之,舞龍人被淋得全身濕透,以此祈求天降大雨,水越多則預(yù)示雨越大,故周圍村寨人人參加。 如今已發(fā)展成為對喜慶節(jié)日的慶祝,對美好生活祝福的一種方式。它用鮮棕葉作龍須,用葛藤、黃荊條、松樹枝作龍身,分9節(jié)、11節(jié)、1 3節(jié)、15節(jié)等不同長度的奇數(shù),由9至15人參加舞龍。伴著鑼、鼓、鎖吶的鏗鏘樂曲,一人持“寶”在前,龍舞歡騰時有“二龍搶寶”、“蛇蛻皮”、“烏龍絞柱”等50多種動作玩法。與此同時,身著民族服裝的群眾用臉盆、水瓢、銻桶等容器端水圍繞著龍潑澆,這樣邊舞邊潑水、水潑得越多龍舞得越歡,也預(yù)祝大家當年風調(diào)雨順,五谷豐登,其場面歡樂喜慶,風趣幽默。已列入我市第一批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名錄。
以上部分圖片均來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,出處不詳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。
關(guān)于我們 | 鄭重承諾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誠聘英才 | 隱私政策 | 法律顧問 | 合作伙伴 | 挑錯有禮 | 支付方式 | 加入收藏 | 二維碼
湖南僅此一家蟬聯(lián)十次全國百強旅行社,是您的最佳選擇! 湖南華天國旅張家界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
Copyright © www.pinpaicheng.cn 2000-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:湖南省張家界市子午路340號 Email:travel@okzjj.com 預(yù)訂付款
友情鏈接: 張家界客棧 張家界導(dǎo)游網(wǎng) 鳳凰古城旅游網(wǎng) 張家界會議會展網(wǎng) 張家界旅游攻略網(wǎng) zhangjiajie travel
湘公網(wǎng)安備 43080202000185號